近年来,陕西扎实加强文化建设,积极追赶超越,制定出台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以项目带动为抓手,以园区建设为承载,喜报频传,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12.5%,居西部第1,全国第9。
但是,基于文化资源禀赋,和沿海先进省市相比,陕西文化产业任务还很艰巨,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龙头企业不强、知名品牌少、民营文化企业散弱、创新融合发展力度不足等问题。当前,提质增效、高质量发展成为陕西文化产业“迈步从头越”的时代课题。
强化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培养
着力引进一批文化创意新、信息技术精、管理能力强的文化复合型人才。注重创建文化产业人才交流国际化平台,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才流动、引进、培养、使用、分配和服务机制。制定专门的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办法,加大对引进后有突出贡献文化产业人才的奖励力度,创造有利于引进、留住文化产业人才的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陕西高校众多、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加强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相关学科建设。鼓励社会、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加快培养、培训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建立文化产业人才基地,扩大文化产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
力促文化产业全省开花
紧抓“一带一路”机遇,按照我省各地文化资源特色和文化产业发展初步形成的集聚态势,强化文化产业全面布局,积极发展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重点建设“关中综合文化产业带”、“陕北民俗及红色文化产业带”、“陕南自然风光生态旅游产业带”,形成以关中为主轴,陕南、陕北为两翼的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均衡快速发展。
在具体举措上,省上可以进一步从政策、考评以及培训学习等方面加强对西安以外市县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识引领,使其充分认识到文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在人、财、物以及政策方面对文化产业予以倾斜。促进西安以外市县制定出台吸引省上、西安以及外省市文化企业在辖域设立机构的优惠政策,甚至把企业注册在该地,引领促进该地文化产业发展。
做强龙头企业,注重品牌化发展
以各地现有大中型文化企业为带动,大力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倡导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等方式,做大做强做优一批或国有或民营文化企业。进一步加大培育扶持优质资源、优质资产的重点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力度,鼓励文化企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并购重组,着力打造一批大型“航母”文化企业。
针对我省知名文化企业品牌少,建议省委省政府出台政策文件、制定专门的陕西文化产业品牌战略,通过专家理论指导,银行、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共同打造文化品牌环境,强化文化企业品牌意识。省市县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成长性强、产业关联度高的重点文化产业精品、品牌扶持培育力度。积极吸引各类资金参与陕西各地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和培育,同时鼓励媒体对品牌培育的环境创建进行宣传与推广。
注重大数据分析,瞄准文化消费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人们文化消费已越来越转向新兴文化产品,而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需求相对乏力。但是,省内很多文化企业因创新融合性不足,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与消费者的文化需求结构不相适应,成为经营效益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技术已在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应用,大规模生产、分析、分享和应用的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以数据化为基础的精准营销成为促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的必选途径。我省不管是新兴型还是传统型文化企业,都应注重大数据分析,让大数据“说话”,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破除因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造成的产业结构性供需失衡,从而瞄准不断更新的群众文化消费需求,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融合,升级转型,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积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民营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具有市场反应灵敏、经营灵活等优势。陕西民营文化企业主体是中小微企业,扩大规模与提升经营质量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发展方式上,应鼓励民营文化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以协同发展方式形成整体合力,联合开展文化产业前沿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项目投资和市场竞争,必要时需要国有企业提供资源支持,以扭转“小、散、弱”的局面。
针对中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管理模式落后等难题,省上可设立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坚持项目制投资理念,大幅拉动社会对民营文化企业投资。为提高民营文化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有必要实施骨干民营文化企业培育计划,设立由政府专员、行业专家、优秀企业管理者组成指导培训机构,采取“专人联系、专家指导、专项扶持”的“三专”政策,为民营文化企业提供各类学习交流机会。
18条评论